一、项目概况
本项目位于成都至重庆之间,全线新建正线长度275.396km,其中四川省境内线路长度187.693km,重庆市境内线路长度87.703km;正线桥梁232座129.244km,隧道49座76.384km,桥隧总长205.628km,桥隧比例74.67%;新建车站4座,分别为东部新城、安岳、大足石刻、科学城;引入既有站2座,分别为成都北站、重庆北站。控制工程主要为:沱江特大桥、嘉陵江特大桥、人和隧道等,建设总工期4.5年,计划2020年底前开工建设。
二、项目实施
成渝中线可研BIM正向设计应用的实施,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:
1、BIM专业正向设计阶段
为提升设计效率,确保信息在专业内和专业间的共享互用,成渝中线BIM专业正向设计开始之前,需优先定义好数据框架,建立标准构件库,然后再进行专业设计。
(1)数据框架定义
统一构件信息结构,规定构件信息由基本信息、构件附加信息、工程附加信息三部分组成。在统一的构件信息基础上,以《铁路工程信息模型分类与编码标准》规定的原则确定项目结构树,以《铁路工程信息模型交付精度标准》规定的原则来确定专业结构树。
(2)构件库建立
梳理成渝中线可研项目工程类型,基于400+km/h的超高速铁路,新增补大量成渝中线BIM标准构件库,包含桥涵专业、隧道专业、路基专业、接触网专业、轨道专业、通信专业、信号专业、信息专业,共计134个。
(3)BIM专业设计
基于测绘和地质模型,利用OpenRailDesigner软件和自主研发软件系统BIMRDS,完成线路、轨道、路基、桥梁、隧道、站场等专业的BIM正向设计。
2、BIM专业协同与集成阶段
基于ProjectWise平台,研发并配置成渝中线BIM协同设计平台,实现资料互提、校审、会签等功能,确保设计全过程中设计信息的一致性和变更同步性。
3、BIM成果应用阶段
BIM成果应用主要包括iModel发布、图表输出、BIM标准验证、设计会审等。
(1)iModel发布
发布成渝中线可研数字化工程模型iModel,采用统一的形式保存设计变更,包括几何模型和功能模型以及相关的图纸、规格、分析模型等。各专业设计人员通过 iModel的共享和发布,实现设计信息的快速交流与更新。
(2)图表输出
基于BIM模型,输出路基横断面图、路基工点图、桥梁平面图、桥梁总体布置图等图纸,输出路基土石方数量表、桥梁桩基计算表等表格。
(3)BIM标准验证
成渝中线可研BIM正向设计全过程中,依据铁路工程BIM标准。当标准不能满足本专业的工作需要,应用中参照原标准进行修订或拓展, 实现了线路平面与工程实体的IFC格式输出接口,充分保证设计数据成果的共享互用。
(4)设计会审
研发成渝中线电子沙盘以用于设计会审,沙盘集成了全线的地理信息、区域地质、断裂带、不良地质、交通路网、环保信息及各专业BIM模型数据。系统以成渝中线的地理地质、BIM模型数据为基础,可快速定位到任意工点、里程查看和会审工程设计方案,系统以三维视角展现工点的地质状况,对隧道、桥梁建设中所采用的关键技术和主要风险进行全方位表达。
三、应用成果及效益
1、应用成果
(1)快速建模
设计人员通过使用中铁二院三维设计系统(BIMRDS),在设计过程中利用程序中的固有构件、参数化构件、程序模块等配合程序功能进行快速建模,极大提高了BIM模型效率与质量。通过成渝中线数据统计,设计信息模型总计8.09GB(不含测绘与地质),各专业建模效率如下(以成渝中线正线C1K5+366~CK284+382为例):
专业 | BIMRDS建模 (人数/天数) | 原生软件建模 预估(人数/天数) | 效率提升 (%) |
线路 | 4/12 | 4/15 | 20% |
桥梁 | 5/10 | 5/15 | 30% |
隧道 | 3/10 | 4/15 | 50% |
路基 | 5/15 | 6/20 | 37.5% |
站场 | 3/8 | 3/10 | 20% |
轨道 | 2/5 | 2/10 | 50% |
接触网 | 2/4 | 2/6 | 33% |
信号 | 3/6 | 3/8 | 25% |
图1 成龙隧道 | 图2 嘉陵江特大桥 |
(2)专业接口处理接口
以线路模型作为各专业交换数据的基本接口,各专所需里程(含断链)、桥梁、隧道、站场、填挖、主要技术指标等主要信息以附加到线路模型,保证了后续专业使用数据的一致性,减少了各专业核查数据工作量,提高了工作效率。
成渝中线BIM设计人员使用设计系统处理接口数据包括:利用桥隧数据,自动生成桥隧路分段数据;利用桥跨信息快速分解桥跨布置;导入地质数据,快速附加到对应断面等应用,不仅在保证数据处理正确性情况,减少了各专业人员计算量。
图3 断链 | 图4 桥梁 | 图5 隧道 |
图6 路桥隧分段处理 | 图7 桥跨数据处理 | 图8 地质数据处理 |
(3)三维交互式设计
成渝中线路基、桥梁、隧道、站场BIM正向设计在三维环境中开展三维交互式设计,在整合地形、地质及其他铁路专业信息基础上,提供设计人员二、三维各种不同视图,使设计人员可改变参数快速获取设计反馈成果。以三维交互式方式进行设计,不仅给设计人员提供了更多设计相关的环境进行,同时提高了设计精准度。
图9 路基交互式挡土墙设计 | 图10 站场交互式站台设计 |
图11 隧道洞口交互式定位设计 | 图12 桥梁交互式墩台设计 |
(4)设计计算
中铁二院设计系统提供了地形挖填分析计算、桥梁桩基计算 、轨道布板计算等设计中所需的多个设计计算模块,帮助设计人员快速确定设计参数,提高设计效率。
图13 挖填分析计算 | 图14 桥梁桩基计算 | 图15 轨道自动布板计算 |
(5)参数化建模
成渝中线BIM设计中采用了大量参数化建模方式,通过BIM设计系统直观的、快速的将BIM模型呈现给设计人员,帮助设计人员快速决策设计方案,减少了设计时间,提高了设计效率。
图16 隧道参数化 | 图17 桥梁参数化 |
(6)构件管理
充分调研中铁二院通用图、专用图管理业务流程,结合BIM构件的特点,提出了BIM构件管理的业务流程,主要单位包括BIM构件制作机构、 BIM构件库管理机构、 BIM构件使用机构,主要流程包括入库和发布两部分。
图18 新建成渝中线项目 | 图19 构建入库审查 | 图20 构件库发表 | 图21 构件库入库审查表 |
(7)设计会审
电子沙盘将各专业建立的海量BIM模型整合到一个场景下,实现了多个设计方案在一个平台的管理、对比和分析,同时,将BIM模型结合三维的地质、地形及生态环境,以非常直观的方式展现设计方案,提高了会审效率。电子沙盘的搭建,后续可交付到施工及运维阶段,为成渝中线的建设及运维管理提供平台支撑。
图22 电子沙盘-龙泉驿特大桥 图23 桥梁电子沙盘-科学城站
(8)BIM标准验证
成渝中线可研BIM正向设计应用涉及的标准有《铁路工程信息模型分类与编码标准》、《铁路工程信息模型数据存储标准》、《铁路工程信息模型交付精度标准》、《铁路工程信息模型设计阶段实施标准》、《铁路工程信息模型统一标准》(报批稿)等。当标准不能满足本专业的工作需要,应用中参照原标准进行修订或拓展。
图24 重力式挡土墙模型 | 图25 重力式挡土墙属性 |
2、社会经济效益
(1)经济效益
本次BIM设计应用,检验了基于BIM技术的专业设计平台的稳定性与实用性,稳定了各专业设计的基础平台数据定义,获得了实际工作中铁路工程三维设计的深层次应用需求,提高了工程设计质量、为后续的平台软件改进及BIM设计全面推广打下基础,获得了间接经济效益。
(2)社会效益
成渝中线可研BIM正向设计应用项目,打通了可研BIM正向设计流程,为类似项目的可研BIM正向设计提供了参考。成渝中线可研BIM正向设计应用项目的实践,也将推动产业升级,助力铁路行业“智慧建造”的发展。
上一条:
下一条: